张红岩
				 
				西藏日喀则的官方通报出来了。
可这事儿,真不能只当成一份“处理结果公示”。
这件事最引人注目的,不是“多少人被免职”的结果,而是那串冷冰冰的数字
烟花燃放的区域海拔在4670米至5020米之间,燃放持续约52秒,直接造成15.29亩草毡层结构被破坏。
很多人没概念,十五亩到底有多大?
在平原,可能就是一块普通的工地。
但在青藏高原,这就是命。
我们都学过,高原生态极其脆弱,草毡层就是地表防止水土流失的“皮肤”。
一旦被烧穿、撕裂,想恢复十年起步,几十年都有可能。
更可怕的是,有的地方根本恢复不了。
所以这次的破坏,是往高原的脸上生生划了一刀。
这15亩草地,不是某个地方的私人资产,而是全中国人的共同财产。
每一寸被毁的草地,都是生态账本上的赤字。
而让人更气的是这么大的风险,到底是谁点的头?
通报点得非常明白:
事件系江孜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未经集体研究批准同意实施,存在违规决策问题。
注意这四个字不是“审批不严”,是“违规决策”。
这说明啥?
说明有领导跳过集体讨论,直接拍了板。
正常情况下,一个大型户外活动,尤其是在生态敏感地区,
要经过环保、公安、消防、文化等多部门的联合审批。
可现在一看,有人绕开了这个流程。
那为什么有人敢冒这么大的风险?
说白了,就两个字:面子。
地方官想搞点“新花样”,请来大艺术家,办一场看起来震撼、出圈的秀,
以为能拉旅游、能造势。
可这背后,却是典型的“一言堂”。
代价最终都得老百姓来还。
多人被免职,是制度的补救,但不是终点。
通报只是开始,我们得继续追问
十五亩草地,值多少钱?
官方说,主办方始祖鸟品牌会承担生态赔偿修复责任。
听起来挺有担当,但真要修回去,可不是简单撒点草籽那么容易。
咱们先算显性成本。
烟花残留物清理的钱,好算。
但修复草毡层的费用呢?
高原地区人工贵、草种贵,维护难。
要防风,要保水,要养护几年才能稳住。
这一亩地的修复价,是平原地的几倍。
再算隐性成本。
草地没了,生态服务就缺了一块。
水土流失、风蚀、沙化,这些连锁反应会持续好多年。
修复期间,这块地对生态的“贡献值”归零,
而这个“长期亏空”,最后只能从财政兜底。
品牌赔不够,就要地方补。地方补不上,最终还不是纳税人的钱?
一场52秒的烟花秀,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弥补,这笔账怎么算?
如果让一个地方政府花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去修复,那这笔买卖,纯属亏本。
“蔡国强烟花秀”这件事,真正的价值,不是骂谁,而是提醒所有人:
每一个看似“高大上”的公共项目背后,都该问三句话
有没有绕过集体决策和审批流程?
 短期利益能不能覆盖长期成本?
 决策者,是在为公利负责,还是在为个人政绩冒险?
多人被免职,算是初步交代。
但下次当你看到某个地方又在搞“形象工程”“大型表演”的时候,
记得别只拍手
要敢问一句:“这钱谁掏?代价谁来付?”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