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日喀则官方通报揭晓,事件处理结果公示之外,真相引人深思

日喀则 更新于:2025-10-16 08:12
  • 张红岩
    西藏日喀则的官方通报出来了。
    可这事儿,真不能只当成一份“处理结果公示”。
    这件事最引人注目的,不是“多少人被免职”的结果,而是那串冷冰冰的数字
    烟花燃放的区域海拔在4670米至5020米之间,燃放持续约52秒,直接造成15.29亩草毡层结构被破坏。

    很多人没概念,十五亩到底有多大?
    在平原,可能就是一块普通的工地。
    但在青藏高原,这就是命。
    我们都学过,高原生态极其脆弱,草毡层就是地表防止水土流失的“皮肤”。
    一旦被烧穿、撕裂,想恢复十年起步,几十年都有可能。
    更可怕的是,有的地方根本恢复不了。

    所以这次的破坏,是往高原的脸上生生划了一刀。
    这15亩草地,不是某个地方的私人资产,而是全中国人的共同财产。
    每一寸被毁的草地,都是生态账本上的赤字。

    而让人更气的是这么大的风险,到底是谁点的头?

    通报点得非常明白:
    事件系江孜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未经集体研究批准同意实施,存在违规决策问题。

    注意这四个字不是“审批不严”,是“违规决策”。
    这说明啥?
    说明有领导跳过集体讨论,直接拍了板。

    正常情况下,一个大型户外活动,尤其是在生态敏感地区,
    要经过环保、公安、消防、文化等多部门的联合审批。
    可现在一看,有人绕开了这个流程。

    那为什么有人敢冒这么大的风险?

    说白了,就两个字:面子。
    地方官想搞点“新花样”,请来大艺术家,办一场看起来震撼、出圈的秀,
    以为能拉旅游、能造势。
    可这背后,却是典型的“一言堂”。
    代价最终都得老百姓来还。

    多人被免职,是制度的补救,但不是终点。
    通报只是开始,我们得继续追问
    十五亩草地,值多少钱?

    官方说,主办方始祖鸟品牌会承担生态赔偿修复责任。
    听起来挺有担当,但真要修回去,可不是简单撒点草籽那么容易。

    咱们先算显性成本。
    烟花残留物清理的钱,好算。
    但修复草毡层的费用呢?
    高原地区人工贵、草种贵,维护难。
    要防风,要保水,要养护几年才能稳住。
    这一亩地的修复价,是平原地的几倍。

    再算隐性成本。
    草地没了,生态服务就缺了一块。
    水土流失、风蚀、沙化,这些连锁反应会持续好多年。
    修复期间,这块地对生态的“贡献值”归零,
    而这个“长期亏空”,最后只能从财政兜底。
    品牌赔不够,就要地方补。地方补不上,最终还不是纳税人的钱?

    一场52秒的烟花秀,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弥补,这笔账怎么算?
    如果让一个地方政府花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去修复,那这笔买卖,纯属亏本。

    “蔡国强烟花秀”这件事,真正的价值,不是骂谁,而是提醒所有人:
    每一个看似“高大上”的公共项目背后,都该问三句话
    有没有绕过集体决策和审批流程?
    短期利益能不能覆盖长期成本?
    决策者,是在为公利负责,还是在为个人政绩冒险?

    多人被免职,算是初步交代。
    但下次当你看到某个地方又在搞“形象工程”“大型表演”的时候,
    记得别只拍手
    要敢问一句:“这钱谁掏?代价谁来付?”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