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路同行weix
要说日喀则现在最会做生意的人是谁,当地人十有八九会咧嘴一笑:“去找周姐嘛!”
可二十三年前,她初到这儿的时候,连一句藏语都听不懂,只会把“你好”说成“你好呀”,惹得哄堂大笑。
那年她四十三,江西鹰潭人,坐火车两天两夜,又在大巴上颠得骨头散架,才到了海拔三千八的日喀则。城里土路扬灰,一辆东风卡车开过,能把人罩成面人。她身上揣着两万块,一半是借的,一半是卖掉了家里的金耳环。听说“小伙子开超市一年赚一百万”,她脑子一热,盘了个四十平的小铺子,连招牌都没钱做,只写了张红纸贴在门口:周姐小卖部。
货怎么进?她先学会看日历。每周一趟拉萨的大卡,头天晚上十一点到,她提着手电去抢位置,晚了就得再等七天。第一批方便面口味太重,藏族邻居咬了一口就摇头,她只好自己泡了三个月。最惨那年冬天,一场雪把路封了半个月,店里只剩下几包榨菜和蜡烛,营业额一天八十七块,晚上对账,她边摁计算器边抹泪,算完把账本一合,对自己说:“再撑一撑。”
转机是孩子给的。学校放学,小脑袋挤在柜台前,口袋里只有几毛零钱,眼巴巴望着玻璃罐里的无花果干。周姐忽然开窍:干脆卖零嘴!她跑去拉萨冲赛康,把大包牛肉干拆成一两一两的小袋,五毛一块,孩子买得起,家长也放心。她把进货小票直接贴在门上,谁都能看见日期,“咱做生意,不怕人看。”就这么一句话,传遍了整条街。
生意火了,她没急着开大店,而是像母鸡孵蛋一样,一家一家孵:学校门口、菜市场边、客运站旁,每个铺子都不大,却都踩在点上。2015 年,拉日铁路通车,冷链车第一次开进日喀则,她连夜订了两台冷柜,酸奶、进口巧克力齐上阵,当年流水翻了一番。
如今她六十出头,五家小店,一年三百多万,钱不算夸张,却足够给老伴买最好的降压药,给孙女交大学学费。她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:“钱是顺带挣的,人得先活得热气腾腾。”
傍晚,周姐搬个小板凳坐在店门口,看街上路灯亮起来,远处新开的奶茶店排起长队——那是她侄女开的;隔壁烧烤摊的孜然香飘得整条街都是——摊主是她外甥女婿。她眯着眼笑,像在看自己亲手种的一棵小树,如今已成林。
有人问她怕不怕年轻人抢生意,她摆摆手:“日喀则越来越热闹,只要货真价实,就不怕没人来。”说完起身去招呼刚放学的小客人,嗓门还是当年那个亮堂:“小次仁,酸奶今天特价,要不要来一杯?”
